那些埋藏在土地裡的掙扎與實踐:在Bocca Bom Bistro的食材探索

那些埋藏在土地裡的掙扎與實踐:在Bocca Bom Bistro的食材探索

文  | Amos 
攝影 | 林宛蓉
日期|2021年12月

吃在地、食當令是古早的過往的飲食習慣,也是在交通不方便、缺乏凍藏設備的年代,人們不得不採取的飲食策略;但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我們一度以為交通的直接成本是便宜的,所以吃到遠方的食材,成了一種時尚,甚至是高級餐廳裡,標榜空運的食材,往往就是高級料理的標配。

但文明的發展路徑,不見得直線進行,更多的時候是擺盪往復。當我們發現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副作用,以及交通的間接成本是如此昂貴(以犧牲的環境或者風險而言),當文明擺盪至此刻,當我們發現爺爺奶奶們的飲食習慣,是如此的友善土地與環境,在地以及當令又成了另一種時尚,米其林也於2020年推出米其林綠星獎,獎勵餐廳結合了卓越廚藝與善待環境的承諾。

Bocca Bom Bistro即是在種往復的路徑中出現的餐廳。

在餐廳創建之前,我們的團隊忙碌地在台灣各地,找尋各種食材,曾經在72小時內環台一周,也曾深入農場之後,困在中寮的暴雨之中。搜羅了台灣各地的食材之後,進行更深刻的思考,運用不同國家的正統料理手法炮製在地食材,讓不同的文化的料理方式和在地食材產生有趣的結合與變化。

發現可可邊境

在南投青農計畫主持人—尤瓊霞的帶領之下,我們意外的發現南投的名間已經有了50公頃的可可栽種面積,並以友善農法耕作。

可可的產地原在南北緯20度之間,在這條地球的腰帶上,可可在熱帶雨林的庇蔭下共生共榮。當屏東的可可在世界上闖出名號之後,原以為可可是新引進台灣的物產,沒想到在爬梳史料之後,才發現原來在日治時代,可可就開始在台灣嘗試著落地生根。

1927年,森永製菓創辦人森永太一郎,來到台灣,尋找能栽種可可的土地。

1937年繼承森永太一郎遺志的大串松次,取得阿塱衛地區約1萬8000坪農地的開墾許可。

甚至,1939-1940(昭和14-15年)間,明治公司也試圖在台灣種植可可,只是,依然無法克服天氣的因素,培育出台灣本產的可可。

一直到2002年邱銘松開始在屏東種植可可,檳榔樹取代熱帶雨林,讓可可躲在檳榔的樹蔭下與之共生。

近年,陳秉豪將可可引進南投名間,並吸引了許多農友跟進,目前已有50公頃的種植面積,並於2020年成立可可生產合作社。

經過台灣農友的努力,越過地球的腰帶,名間已成為可可最北的邊境!

與可可的對話練習

帶回產自名間的可可,反覆思考後,我們以「巧克力辣醬烤春雞」來回應這一個本產食材;這原本是一道墨西哥的國民料理,用上了來自南投名間的可可和來自台東鹿野的玉米雞,創造出了Bocca Bom版的巧克力辣醬烤春雞。

巧克力辣醬之於墨西哥就如同咖哩之於印度一般,每個媽媽們都有自己的秘方,所以在不冒犯墨西哥餐飲文化的前提下,用了將油質清甜的雞肉加上可可細緻的尾韻,以「辣」作為媒介連結,形成華麗又多層次的巧克力辣醬。

我們使用台灣本產的辣椒加上墨西哥辣椒,再搭配上10幾種新鮮蔬菜,打成醬,以極小極小的微火熬煮收汁(幾乎快要熄滅的那一種),撒上一小撮海鹽,降溫之後拌入黑可可。

巧克力辣醬熬煮需要三個小時,而春雞從漬鹽水、醃香料,最後再以三道工序上烤,要花上三天的時間!

在找到名間的可可之後,這是我們第一次與可可的對話練習,也嘗試著從異文化中找到與本產可可的對應方式。

墨西哥風味的巧克力辣醬雞,卻是道地的台灣組合

辯論與實踐

然而這些成果,並非是順其自然的發生;廚師們來自許多fine dining的餐廳與飯店,他們過往所思考的正統料理手法與食材選擇,與Bocca Bom的目標產生了極大的文化衝突,在Bocca Bom的廚房內,產生了無數次的辯論與爭執之後,才呈現出來的一些些成果。

在Bocca Bom的廚房裡,就常常發生這樣的辯論:

同事A:我們可以用義大利米做燉飯嗎?
同事B:但是義大利米的碳足跡…
同事A:我們可以用鮭魚作威靈頓魚排嗎?
同事B:但是鮭魚不是台灣本產…可以參考一下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嗎?

來自傳統餐飲訓練的同事,面對著陌生的框架,就這麼在廚房裡被折磨到懷疑人生。

但我們夢想著,先馴化了廚師,也許我們就更有機會馴化在餐桌上的消費者!

除了在料理手法上汲汲營營尋找更適合對應本地食材的手法,在年度的OKR(目標與關鍵成果),我們斗膽立下了「使用並扶植本地環境友善生產者」的目標,希望透過持續的採購,以一家餐廳的力量先串連出小小的綠色生態系,讓中台灣的生產者所努力生產的食材,可以用更細緻華麗的手段,呈現於餐桌之上。

而未來,更計畫由垂直整合以及連鎖體系的建立,與更多台灣在地生產者建立友善的連結,透過唇齒之間的誘引,讓消費者在自然而然的情況下,為台灣建立一個對環境友善的永續消費模式。

但在友善土地、永續循環的大敘述之下,我們認為美味才是最適合的手段,一家小餐廳的想望也不是無可辯駁的律法,只有透過更有趣的料理手法、更吸引人的美妙滋味,反覆用食物辯證在地與國際、美味與健康這些永無止盡、相互背反卻又相互融合的食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