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2 年 六月 7 日
文 | 林芳如(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執行長)、楊昀蓁(好民文化行動協會活動執行專員)
圖 | 好民文化行動協會
日期 | 2022年6月
今日我們擁有的言論自由,都是先進們在威權時代的奮鬥下孕育出的果實。身為民主世代的我們更需要無畏地展開討論與對話,才能讓握在手中的果實繼續茁壯下去,擁有自己決定台灣前途的話語權。
從紀念到為歷史上色的社會對話
2019年是鄭南榕自焚殉道30週年,也是「自由路上藝術節」的起點。自由路上藝術節每年於228和平紀念日與407言論自由日間舉辦,如今已邁向第四個年頭。透過彰顯台灣主體性的多樣性活動,如展覽、音樂會、電影放映、講座、戲劇表演等,讓民眾認識什麼是轉型正義,以及台灣人是如何在威權統治時期追求民主與尊嚴。
今年的活動主題涵蓋了台中在地的歷史到國際轉型正義的探究:有政治受難者陳欽生前輩講述自己是〈無罪的罪人〉、作家朱宥勳「小說中的二二八」演講以及天外天與梅屋敷歷史等主題講座;還有多場電影放映,包括《給阿媽的一封信》、《大權在后:前第一夫人伊美黛》、《蔣宮行館》、香港電影《夏雪將至》;以及互動劇場《無/法/對/白》,藉由劇場的互動策略,邀請觀眾一同參與世代對話;除此之外,還有揭露解嚴前後社會真相的展覽「潛伏的意志:黨外雜誌內的湧動真相」……等多種活動。
從紀念為言論自由犧牲的鄭南榕30週年開始,到如今為了讓台灣人民記得歷史而發起的各式活動。今年自由路上藝術節的主題為「對話?如何?án-tsuánn?」,望能藉由活動帶出更深層的社會對話,讓轉型正義不再只是停留在茶餘飯後的政治話題,並進一步認識威權統治是如何為台灣社會在建立信任的過程中帶來傷痕,以及更深入探討轉型正義後續該如何進行。
勇敢自信:走在自由 邁向建國
1989年4月7日鄭南榕先生以自焚殉道,彰顯「台獨人士」受到反民主的司法迫害,並抗議台灣尚未有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這件悲劇的起因是他在1989年世界人權日出版的《自由時代週刊》刊登了許世楷先生起草的〈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鄭南榕因此遭控涉嫌叛亂。但是,這位台獨運動者早在當年八月,便在《自由時代週刊》撰文宣告〈全面展開「建國運動」〉。他論及社會運動與台灣獨立運動間的辯證關係,指出「不論政治民主化運動或其他社會運動,必然都無法與『國家認同』的問題分離」。又提到,「獨立運動是基於台灣人尊嚴的重建跟台灣人共同命運的考量,並不只是抉擇於與中國之間的獨立或分離狀態」。33年後的今天,台灣獨立與台灣前途由台灣住民自決的主張現在看來是如此的合理,過去,卻會受到威權統治者以黑手指揮法治體系徹底打壓,甚至讓鄭南榕以死明志。
台灣今日已是亞洲最民主的國家,但是國家前途仍受到中國軍事威脅,並試圖以軟硬方式讓「台灣獨立」再度成為國內的政治禁忌。回看鄭南榕等前輩當年的堅持與勇敢,年輕的台灣人或許更應堅定享受民主制度所保障的「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繼續投入台灣人民爭取主權的運動,並自信以民主的台灣人主張台灣獨立的姿態,走向世界。
在歷史糾結與破碎中再思考國家認同
由作家朱宥勳進行的「小說中的二二八」演講,透過閱讀剖析其中的歷史傷痕,並得到不同面向的解讀。如創作〈月印〉的郭松棻與創作〈夜琴〉的李渝兩人為夫妻,皆各自撰寫過二二八事件的文章,卻因書寫角度的不同展露出不同風貌。郭松棻寫台灣本省人,對不曾遭受大屠殺、白色恐怖的本省人來說,二二八事件是恐怖驚悚的悲劇,也是苦難的開端;而李渝則寫外省人,二二八事件對外省人來說是戰爭的延續,是逃來台灣仍未結束的苦難。
《給阿媽的一封信》則是透過跨世代對話,思索台灣集體記憶與認同。曾是美術老師的陳慧齡導演,以追尋家族記憶、以電影拍攝的跨世代對話,探討不同族群、不同身分認同的敘述,這些認同敘事如細水流過,有認同為客家人、同時又是原住民公主的阿嬤回憶與日本人的情史;有身為外省人的阿公,悲傷道出家人在中國被殺、在台灣也被殺的處境。多則故事最後匯流成台灣歷史洪流,導演想問的是:「這座400年歷史的島嶼,歷經時代的更迭、統治者的交替,而我們是誰?」映後座談中,導演希望大家能看見,台灣的歷史是破碎但又複雜的認同所形成的敘事。
共同檢視傷痛與錯誤 才能再建立互信
互動劇場《無/法/對/白》是劇團「未指稱共作場」以白色恐怖背景為主軸的互動式劇場,用穿插旁白的方式,讓群眾能在表演當下以第三者的視角進行討論,甚至面對面地與劇中角色進行溝通。你的疑問或意見將成為下一幕中演員的對白。因此,中場安排觀眾提出意見、討論,然後投票。此時,劇場變成了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的討論場域。
虛構短劇在現場掀起許多討論,可以想見,對於真正受影響的家庭所面對的問題又有多深遠。
戲劇是虛構的;歷史卻是真實的。演員們在劇場的最後唱名台中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名字:「最後,讓我們一起唱名。獻給那些可能還沒有被記得,就已經被遺忘的前人……」以此紀念,也讓在場觀眾共同經歷威權統治所犯的錯誤與受害者的深沉創傷,並進一步思考我們要如何以此刻享受民主人權的台灣,處理過去受威權傷害的台灣。

今年在東峰公園的二二八紀念廣場舉辦的自由路上音樂節,邀請了拚場藝術撞擊總監李文政進行舞台設計,二二八紀念碑環繞著「台灣獨立」與政治受難者主張與遺言的盾牌與歷史事件,都讓現場的參與者認識台灣前途的議題。相對過往勇敢表態台灣前途時面臨國民黨威權統治以叛亂罪起訴威脅,目前,台灣獨立的主張受中國政府壓制打壓,導致部分台灣人亦自我矮化。執行長林芳如表示「這些藝術文化行動旨在凸顯『台灣獨立』不再也不該是禁忌」。
儘管這兩屆自由路上藝術節都受到疫情影響,但今年整體活動參與人次依然有將近四千人。對我們來說,這場由下而上,由民間發動、邀請社會大眾認識轉型正義的藝術節,其重要目標在於從多元角度共同建構我們對於威權統治的空白歷史認識,以及共同思考台灣社會是否仍活在威權統治導致的互信薄弱社會,因此當受害與加害角色在自我揭露與被揭露的過程中,社會除了騷動與喧嘩外,難有更深層的制度性的檢視。對我們來說,國民黨過去長期的威權統治對台灣社會所進行的是全面的傷害,因此歷史真相與記憶需要透過更多社會大眾共同認識,並進行公共討論,社會信任才能在癒合的傷口中堅實。